江西晨报:走向户外、文物“活”化…… 博物馆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发布时间:2025-05-19

晨报讯(曹凡圣 记者 程玥) 博物馆并非凝固时光的胶囊,而是文明活态传承的空间。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江西多地博物馆以多元活动为纽带,将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深度链接,通过科技创新、教育延伸和保护传承等多维度,展现了江西博物馆事业的蓬勃生机与文化担当。


从“殿堂”到课堂,从室内到户外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其呈现形式也不再是“居于殿堂”之中,而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景博·瓷文化”同步直播课堂受到师生们的广泛欢迎,通过高清视频直播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将博物馆内丰富的陶瓷资源呈现给南昌豫章学校教育集团滨江校区、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景德镇昌江一中的师生们。讲解员聚焦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历史,带领师生们开启了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流动的红色 行走的力量”巡展等系列活动。《江西人民抗日战争史迹展》巡展先后来到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市站前路教育集团站前路校区、陆军步兵学院,展览展出抗战时期历史照片200余幅,全面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西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不朽功勋和民族气节。巡展中的红色故事宣讲,仿佛让同学们置身于那段艰苦与热血交织的岁月。“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抗战历史,今天通过这些展板和讲解,感觉那些英雄人物就在眼前,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江西农业大学的一位学生感慨地说。


让非遗“潮”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的展览远不只文物的展示,还有更多创新方式与观众互动。

记者在宜春市博物馆看到,有游客“打鼓”打得兴起,久久不愿离开。走近一瞧才发现,原来是博物馆创新性地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得胜鼓和流行的打鼓类电子游戏结合起来:只见击鼓者双手紧握鼓槌,紧盯面前屏幕,当屏幕上的鼓点节奏和击鼓提示区域重合时,迅速敲击鼓面,在一次次“连击、优秀、完美”的击鼓评价中,该游客又开启了下一首曲目的挑战。记者随后也尝试了体验互动,才发现想要获得高分评价并非易事,既要注意屏幕前的击鼓提示,又要紧跟节奏旋律,还要注意手眼配合,一首曲目敲完已微微出汗。目前,有《古韵龙腾》《男儿当自强》等多首曲目可供游客体验。博物馆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既让游客“玩到乐到”,更让江西非遗的独特魅力深入人心。

文创产品与数字技术让文物更具活力与温度。江西省博物馆的文创店内,青铜器的威严与现代设计的灵动巧妙融合:目雷纹青铜大钺摇身一变化作“哈哈大笑”的小挂件、伏鸟双尾青铜虎“变身”冰箱贴、订书机、小书夹,神秘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以发光棒棒糖和雪糕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为了让青铜元素融入日常生活,新干县以市场化模式推进文创产品开发,推出了伏鸟双尾青铜虎箱包、青铜小夜灯等10余种青铜文创产品。

此外,江西多地博物馆积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展现文物的新方式。众多博物馆在其官网上设置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库等链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全方位参观展厅,甚至只需操作鼠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展品的3D模型及具体细节。


跨省多馆合作,共护文化传承

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省内博物馆积极探索跨省合作的新模式。由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长安博物馆六家文博机构协办的“汉和天下——西汉帝陵文化展”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隆重开幕。赣陕两省七家文博单位深化文化合作,共展出西汉帝陵和海昏侯墓出土的128件/套精美文物,作为省内首个以西汉帝陵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展览以“汉陵—汉帝—汉文化”为主线,多角度展现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就,通过“西汉帝陵”“长乐未央”“汉风曜世”三大单元,深入解读西汉帝陵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让广大游客得以触摸大汉历史的脉络,感受大汉文明的魅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䃂表示,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陕西文博单位在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考古成果的深度解码到非遗技艺的活化展演,从文物IP的创意开发到数字技术的沉浸应用,正如一位观众所言:“在这里,历史不再遥远,文化触手可及。”江西正以博物馆为桥,让“博物致知”融入日常生活,诠释着连接古今中外、创新传播方式、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