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开展传统平房区地下文物考古
今年,北京将抓好中轴线标志性建筑的修缮展示,遗产要素核心区内非文物建筑的拆除整治,核心街区风貌的恢复提升,进一步加大文物腾退、超高降层、迁址新建、环境整治等各项重点任务的力度。将配合基建工程,开展传统平房区地下文物考古。今年,北京...
查看更多>
今年将开展传统平房区地下文物考古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召开
4月18日,为响应2022年度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主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发来致辞,由协会秘书长闫亚林代...
查看更多>
2022年国际古迹遗址日“遗产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召开
多措并举 切实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贯彻落实
4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广东、海南、重庆等地多措并举,积极部署学习《条例》,切实加强《条例》的贯彻落实。西樵山采石场遗址于2019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更多>
多措并举 切实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贯彻落实
历史文化街区 让非遗活力荟萃
铸文化之魂、强文化之基、兴文化之业。当前,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更具创造力、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积极探索符合江西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发展新理念、新方式,构建了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街区 让非遗活力荟萃
西安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线上论坛
4月18日,由西安市文物局指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联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通过线上形式举办了“遗产与气候”主题论坛。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气候变迁对...
查看更多>
西安举办“国际古迹遗址日”线上论坛
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签订 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合作协议
4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就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签订合作协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陈星灿,中国文物报社...
查看更多>
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签订 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合作协议
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公布的年度主题为“遗产与气候”(HeritageandClimate)。与前几年相比,今年的主题更加简单明确,点出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传承文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敬畏自然。...
查看更多>
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
明中都考古的新发现(考古中国)
  城市考古是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明中都、明南京、明北京城是大明王朝先后营建的三座都城,南京、北京广为人知,明中都由于其短暂的命运,长久地迷失在历史尘烟中。幸有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者拨云廓雾、寻遗觅踪。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难以...
查看更多>
明中都考古的新发现(考古中国)
西周制陶遗址:解密炊器生产基地
发掘现场  经过连续5年的考古发掘,近期,考古工作人员在位于陕西西安的丰镐遗址大原村西南发现并发掘了最大的一处西周制陶遗址,出土陶拍、陶垫、石刀、蚌刀等400余件与制陶相关的小件器物。该遗址专门生产一种...
查看更多>
西周制陶遗址:解密炊器生产基地
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
  这是4月16日拍摄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近日建成的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是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以考古学的...
查看更多>
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