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加强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0-05-27

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兼具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既超越时空又超越国度,既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民意接受度高。

近年来,以精品文物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两会期间委员们关心的话题之一。


更大力度促文物活起来、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讲话时强调,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离不开文物活起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内外融通。我们要深入挖掘阐释文物的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发挥教育启迪引领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要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当然我们也面临文物领域对外交流品牌驱动力量不足,缺乏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方式方法,资源配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现状。

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各层面增强合力。

因此,刘玉珠建议,要有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路径和分工,持之以恒协调各方综合施策,加快推进中华文化走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把中华优秀文化、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发展路径展现给世界。大力探索和挖掘利用文物资源优势,把一件件“物”变成可触、可视、可想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一项战略性任务,需要有强有力的专门机构和队伍,来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实,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实施。

“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总结近年来文物合理利用实践经验,并对新时代文物合理利用进行部署。”刘玉珠表示。


简化审批手续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深入挖掘国内文物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陆续引进、输出了大批精品展览,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介绍。

同时,刘万鸣注意到,我国博物馆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外引进输出展览结构不平衡,入境展览一般会在国内多地巡展,而出境展览巡展较少,未能做到“一展多地”“一地多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为有限。另外,我国博物馆牵头联合举办的出境展览较少,近几年,境外文化机构积极在华联合办展,但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造成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足。此外,中国古代历史文物出境展览多,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出境展览少。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出境展览虽然内容日益丰富、设计日趋精良,但展览输出结构仍不平衡。中国古代文物展仍为主流,反映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对外展览则少,缺少对于中国文化整体形象的集中展示。

针对国内各个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存在的问题,刘万鸣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展览的顶层设计,引导国内博物馆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出发,分主题、有侧重做到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避免“千展一面”。适当修订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简化对国家级大馆联合地方馆办展的审批程序,简化申报材料,给予对外出国办展政策、经费、人才等配套支持。

同时,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积极支持国内博物馆密切合作,提高几所策展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对外交流办展的权限,使之可以方便组织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对外展览。鼓励通过馆际联合,深耕国外文化市场,促成共同引进、共同输出、多国巡展的规模效应,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此外,刘万鸣认为,还应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平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关系,主动推介国内博物馆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鼓励博物馆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统筹规划  打造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

近年来,我国举办文物出境展览超过300个,遍布世界五大洲,在多国掀起“中国风”热潮。文物展览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物展览是丰富文化外交、活跃人文交流的“金名片”,在展示中华文明成就,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提案将聚焦中华文物外展精品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每年举办60余个文物出境展览和入境展览,实施了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近10项文物援外项目,在北京建立国际文物避难所,特别是中国与意大利签署的政府合作五年联合办展协议的圆满完成,中国选派文物参加纪念希腊建国展览等为政府间展览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文物出境展览因为管理体制等原因,缺乏统一布局和统筹保障,导致各自为阵,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潘路发现,“比如,有限外展资源扎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一些展览题材相近或重复,而一些办展单位缺乏策展能力,对国际文化传播及外国人文化需求研究不足,尚未形成‘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有效方式。”

对此,潘路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文物外展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

潘路解释说,应健全外展管理制度,将文物出境展览的统筹管理上升为国家行为,纳入文物法修法范畴,设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编制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五年规划,做好总体布局。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一批“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精品项目。夯实人才队伍支撑,设立推动中华文物走出去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博物馆策展人制度建设,实施博物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专业过硬地博物馆策展人队伍。

此外,还应构建多元参与机制,积极发挥地方独特优势,激活社会和民间力量活力,壮大海外本土化力量等,切实提升展览质量和传播实效。同时,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以价值导向、学术水准、受众反馈、社会影响等为主要指标,建立中华文物走出去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创新网络传播方式,继续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拓展中国博物馆“云展览”平台,加强数字资源共享和网络互联互通,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来源:国家文物局;作者:徐秀丽 李瑞)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