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得到有效加强
发布时间:2020-07-15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视察期间,走进莫高窟,登上嘉峪关,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指示,对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稳定基层文博队伍等提出明确要求。甘肃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文物资源禀赋和工作实际需求,统筹推动全省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甘肃省委编办、省文物局组织对全省文博机构队伍进行了全面调查统计,准确掌握了家底现状,并从文物资源优势、价值特色、文物工作历史沿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机构改革前后机构人员变化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分步推进、循序渐进”有序解决全省文物工作“小马拉大车”问题。近日,甘肃省文物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力量建设已经甘肃省编委批复同意。


甘肃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并增加行政编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时间上涵盖从大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至今的近百年历程,空间上覆盖全省9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域。特点优势非常明显,第一,红色遗址遗迹数量多覆盖广,全省有红色遗址遗迹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革命纪念馆73个,可移动革命文物12536件(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个。第二,红色地标影响深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是党中央确定长征落脚点的战略决策地和革命力量大团结的会师地,是红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的主要征战地。第三,红色文化特色鲜明,诞生在陇原大地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防沙治沙精神、莫高精神等,是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播中国声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纽带。为传承革命文化传统,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批准给甘肃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核增行政编制5名。增设后,甘肃省文物局内设处室7个,行政编制40名。


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增加编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首站就来到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多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发展,已成为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六大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和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改革先锋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敦煌研究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基于价值完整性的高质量平衡发展模式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研究院的重要指示要求,甘肃根据保护、研究、弘扬各项工作长远发展需要,批准给敦煌研究院及所属石窟机构增加163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为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人员保障。同时,统筹考虑甘肃简牍丰富资源和重要价值,以及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新馆建设和开放、运营、管理需要,给简牍博物馆增加20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以将其打造成国内外简牍学研究高地、弘扬展示中心和甘肃文化新名片。


优化加强考古研究机构队伍。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入推进,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周秦文化及五凉文化等甘肃特色文化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全面发展,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任务日益增多,业务不断拓展,现有45名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不相匹配。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编制仅22名,行政人员占比大,专业力量薄弱,难以形成发展优势,加之承担的文物调查测试、保护研究等部分职能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职能交叉。为了整合力量,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批准将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撤销合并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67名,既可进一步加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设,充实力量,完善职能,又能调整理顺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交叉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此次文博机构改革是2016年甘肃省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整合纳入敦煌研究院统一管理,打造甘肃“石窟航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整合凝聚专业力量,发挥职能优势推动全省文物保护研究提质增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甘肃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稳定基层文博队伍等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市县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履行文物保护职责、推动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甘肃省文物局)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