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超: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
发布时间:2017-03-15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根脉不断、绵延发展的伟大民族。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仅产生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精英文化,还留存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是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因此而自豪。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无以替代,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化大省。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这种独特资源优势对陕西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扎实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着力培育陕西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呈现出崭新局面,陕西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30多年时间筹备创办的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目前已抢救保护历代民俗遗物四万余件(套),尤其是40院近千间由关中各地迁建的明清古民居和8600多根石雕拴马桩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珍贵的藏品,成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被专家们称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博物院还承担着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职能,在服务社会、以文化人、传承文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已成为提高观赏者道德情操、远见卓识、才能技艺、知识学问、审美能力的“大学校”。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了皇家、儒道等上层文化,它以更本源、更深层、更厚重、更广泛、更稳定的特性,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发挥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重要功能。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陕西处在这一战略的重要节点,占据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目前,陕西正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这一进程中,陕西民俗文化面临更大发展机遇,也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需要以更大努力,把陕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因此,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调研,支持陕西构建“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统筹谋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风情园,以及各具特色的民俗小镇,依托这些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把现存的各地区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都保护起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使陕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有序竞争、各显其能、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在陕西探索的基础上,将“文化长廊”不断延伸到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最终建立起“中华民俗文化大长廊”,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精品线路。

  在具体工作中,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国家应成立重大民俗文化建设项目专门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和实施方案。同时,建议将丝绸之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建设,纳入国家正在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统筹规划,积极推进。

  二是政府应对列入中华民俗文化长廊的项目,不论所有制形式,都一视同仁;对具有填补空缺、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大的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实行奖励和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三是加大政府培育和扶持力度,尽快把中华民俗文化长廊打造成文化精品工程,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梦想的精神宝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形成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支持对丝绸之路起点中华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加强对沿线国家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设立丝路文明国际民俗文化探源工程,举办国际性的民俗文化论坛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高品位的丝路民俗文化成果,并予以出版发行,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王勇超)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