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潜藏肌理 描绘南昌最初的模样(下)
发布时间:2018-03-16

记忆,是自然的、松散的,无论是一闪即逝还是历久弥新,都具有浓烈的感性色彩。而考古,则是理性的,是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当纷繁的历史开始静默,隐匿于阡陌交通、砖瓦琉璃之中,是考古帮我们重新认识一座城市,描绘它最初的模样。沿着考古的足迹,今天的我们可以透过时空,解读历史,寻找潜藏的肌理,讲述光阴的故事,追寻城市的史脉与传承的记忆。


1.jpg

南昌县洪州窑青瓷博物馆


2.jpg

东吴买地券(M2:1)


3.jpg

▲东吴漆器


三国时期孙虑城为重要军事据点


汉代以来,南昌地区经济繁荣,水陆交通发达。三国时期,南昌地属吴,吴主孙策、孙权等先后在豫章郡内分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等郡。在南昌安义县东阳镇上徐自然村北300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孙权次子孙虑于公元228年建造的三国孙虑城遗址。


孙虑城遗址城墙西长408米,南长290米,东长425米,北长355米,平均高度在9米左右,最高处有12米。该城东门有大石阁,西门有白马殿,城南西侧45米处有一口八角井,冬夏不涸,北门有池塘。北门城外有一土墩,名“木鱼墩”,传说为守城军士的岗哨。整个城墙保存较完整。孙虑城遗址东西两侧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几十处房屋殿堂的遗址。


“孙虑城遗址为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为研究三国时期军事布局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据安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三国孙虑城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城墙利用当地的红壤土,两面用夹板,中间用绳连接分层夯筑而成,东、北两处城墙至今保存完整,在城内采集到的瓦当、板瓦及筒瓦等文物标本,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手工技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初,南昌象南中心古墓群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出土了三国时的“房产证”。南昌象南中心古墓群考古项目位于西湖区,为老城区核心区域。2017年 8月至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11座,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器、漆木器以及采集样本等各类文物450余件(套)。在已发掘的11座墓葬中,除东汉时期少见的六棺合葬墓之外,还出土了迄今考古发现的三国时期唯一石质买地券,该券由朱砂写成。这一“丹书石券”的年份为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称帝后第四个年号。


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徐长青表示,象南中心古墓群属于东汉至东吴时期,本次发现的墓葬说明在汉晋时期此处应属于郊外,为我们研究汉晋时期南昌城的发展与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考古领队杨军介绍,买地券是由买地契约演变而来的,功能类似现代的“房产证”。从东汉到明清,历代皆有。买地券的材质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有铅质、玉质、石质、陶质,甚至还有铁质。买地券在墓中多放于墓室内,也有放在墓地甬道或靠近墓门之处的。买地券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考古工作者通过整理买地券的内容发现,该买地券刷新了迄今考古发现关于三国买地券的三个时间概念。如,其上关于“土公”(即土地公)的记载,比神凤元年的会稽亭侯买地券早了十多年;关于道教“东海小童”的记载,比升平五年周芳命妻潘氏买地券早120年;由于该墓墓主为女性,这一买地券比此前发现的永安四年大女宋某的三国买地券早了20年,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三国时期最早的女性买地券。


唐代洪州窑青瓷远销海内外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豫章郡为洪州,辖豫章、丰城、建昌、建城4县。唐代改为洪州总督府、洪州大督府,领南昌、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等7县。唐代洪州已成为江南一大都会,以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及金银铜器制造突出。洪州窑烧制的青瓷更是远销海内外,是皇家贡品之一。


陆羽《茶经》记载,江西洪州窑是烧造青瓷的六大名窑之一。因为缺乏文献资料,人们对洪州窑的认识仅停留在《茶经》的“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中,直到1974年,一块在枯水时的岗上镇赣江岸边发现的青瓷残片,才揭开了洪州窑悬而未决的秘密。1977年,考古人员又在与岗上镇一江之隔的丰城曲江罗湖地区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窑址,出土青瓷和窑具总计11983件。这一发现,证明洪州窑的烧制历史比瓷都景德镇还要早1000余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瓷器成为外销商品之一。《新唐书》105卷《韦坚传》载:“……豫章力士瓷器、茗铛、釜……一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说的就是洪州窑瓷器送入京城的盛况。晚唐五代,中国历史进入动荡期时期,洪州窑罗湖中心窑场经过几百年的经营生产,瓷土资源已近枯竭,洪州窑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岁月流转中逐渐隐藏了昔日的华彩和辉煌,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如此,洪州窑惊艳于天下的技艺与成就,是一段永远抹不去的文化记忆,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沧海桑田,青瓷流韵。在南昌县这片与洪州窑有着千年历史交集的土地上,建起了南昌县博物馆(洪州窑青瓷博物馆),馆藏700余件洪州窑青瓷文物,因数量多、质量精、系列完整清晰,一举获得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称号。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古法酿酒“活化石”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宋建隆二年将都城从建康迁往南昌,号“南都”,李璟死后又迁回建康。北宋时南昌仍为洪州,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公里,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面积最大的时期。大城之中还设内城,内城的旧址就在如今的子固路一带。南宋孝宗将洪州改为隆兴府。元代称南昌为隆兴路,后改龙兴路,是江西行中书省和布政司治所。


2002年6月,江西李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改建老厂区生产车间时,在水泥路面下发现一口老井。因井旁有一处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且仍在使用的圆形酒窖,考古队员分析,这口水井周围应该是古代酿酒作坊遗址。后经证实,这便是后来被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评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同年7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在遗址底层发现了13个元代酒窖、9个明代酒窖和一批元代瓷片遗物等,通过对元代酒窖中出土的酒醋进行检测,证实其为元代酿造纯白酒的残物,出土的高足酒杯也具有明显的元代风格。在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各个时期的遗存中,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酿酒遗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工艺独特,是中国传统蒸馏酒酿造工艺及其技术水平演变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一部中国白酒酿造历史的无字史书。


明代宁王墓“江南第一大地下皇陵”


提起地下皇陵,人们都会想到北京的十三陵,却鲜有人知号称“江南第一大地下皇陵”的明代宁王墓就在南昌市新建区。这座皇陵埋葬着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王朱权。朱权以善谋著称,受到太祖器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前,曾胁迫朱权出兵相助,并许攻下南京后,与他分天下而治。然而,朱棣即位后,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尽夺其兵权,朱权时年25岁。由于朱棣不允许他按王府规模建宅,朱权便以江西布政司官署为王邸,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在书画、戏剧、文学、音律等方面留存下了一笔笔丰厚的财富,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神奇秘谱》正是出自宁王朱权之手。朱权在南昌度过了46年,繁衍子孙8支,八大山人朱耷也是他的后裔。


朱权死后谥“献”,又称宁献王。1958年,省考古队发掘宁王墓,发现其祖谱 《朱氏八支宗谱》,现收藏在省博物馆中。宁王墓墓室隐于山中,造型奇特,做工精美,全部选用上等白玉和红石雕刻而成,全长31.7米,宽21.45米,高4.5米,有大门、前室、中室、耳室、后室、壁龛、棺台等精美建筑,并有金线、玉带、道冠等殉葬品数十件。原墓前地面有南极长生宫(殿),可惜毁于战事。


明代先后称南昌为洪都府、南昌府。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不断发展的南昌城又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修建,修筑起了一面9.6米高、近7米宽、周长达7公里的城墙。这座高大的城墙经历了数百年风雨,不仅见证了南昌城的繁荣,还奠定了现代南昌城的基础格局。



(来源:南昌日报  作者 喻文丽 徐蕾)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