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探中华》:抽丝“帛简”,唤醒凝聚千年的中国记忆
发布时间:2025-04-10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迎来第四期,这期节目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千余枚简牍与数十种帛书徐徐讲述,通过戏剧演绎、文化访谈、史事铺陈等方式,得以一探“简帛共读”时代西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抽丝“帛简”中,解码西汉贵族的生活密码,照鉴璀璨的华夏文明。



在纸张没有普遍使用之前,古人常常以“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方式来记载重要的典籍文献,其中“竹”是指以竹、木为书写材质的简牍,“帛”是指以丝帛为书写材质的帛书。简牍与帛书都曾是中华先民记录生活,凝铸文化的重要载体,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脉根基。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千余枚简牍当中,数量最多的是遣册,共有722枚。这也是《简牍探中华》节目第一次聚焦遣册简牍。遣册,作为古代葬仪中记录陪葬器物名目和数量的簿册,是与墓葬年代同步的一种特殊文献,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出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册备受关注,它们是记述西汉初年社会生活、礼俗文化乃至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资料,所记物品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衣着、巾褥、器皿、家具、车马、奴仆等应有尽有。在整理研究马王堆汉墓实际出土的器物时,有时候还可以做到“按简索骥”,所以遣册是研究汉初名物制度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戏剧演绎是《简牍探中华》节目中最打动人心之处,通过沉浸式场景重构与细腻的人物塑造,沉睡于典籍中的轪侯利苍、辛追、利豨一家重新焕发生机,以立体饱满的姿态跃然屏前。编创团队以马王堆汉墓简帛文献为经纬,用严谨考据与艺术想象交织的台词,将冷硬的竹简文字淬炼成带着体温的人间烟火。当轪侯利苍一家在光影中相拥,两千多年前的脉脉温情穿透时光的薄纱在观众眼底再现。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是我国考古学史上多学科、多单位、大力协作的科技考古范例。发掘50余年来,马王堆汉墓的保护研究工作从未间断,让公众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可以真切地触摸历史脉络,感知往日繁盛。马王堆汉墓丰厚的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瓜瓞绵绵,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人们前来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简牍探中华》节目将继续推动简牍文献“化冷为热”,唤醒凝聚千年的“中国记忆”,解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