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日报》:跟着海昏侯国文物 穿越汉代学养生
发布时间:2025-04-16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身体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养生随之成为人们生活里的重要“课题”。回溯到科技远不及如今发达的汉朝,人们又是如何养生的呢?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

  海昏侯刘贺墓犹如一本西汉盛世文明的百科全书,出土的一万余件套文物,不仅展现了汉代文化,更蕴含着古人的“养生智慧”。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件方形漆盒,漆盒内样品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的根,且辅料层含淀粉粒与蔗糖,表明汉朝已有中药炮制技术。《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的功效与墓主刘贺的风湿病对应,可见在汉朝,地黄已是皇室贵族强身健体的养生药品。

  此外,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5200余枚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如发现了已失传的《齐论语》,《齐论语》是古代《论语》的不同版本之一,《汉书·艺文志》记载《齐论语》比其他版本多了《问王》篇和《知道》篇;墓中还出土了“六博”棋谱竹简,展现了古人通过读书和博弈调节情志的养生之道。“六博”棋在娱乐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形成了“静以养心"的养生理念。出土的编钟编磬和琴、瑟等,不仅是礼乐重器,更是古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

  从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医工”漆盘,还能看出汉代人常饮用汤药对抗疾病、调理身体。器物内底用黄漆写着“医工五叶汤”五个字。在汉代“医工”是诸侯王国所属的医务人员;“五”是器物计数编号;“叶汤”是中医“根汤、茎汤、花汤、叶汤、果汤”五种养生汤中的一种。

  古人深知“病从口入”的道理,遵循忌食生冷、多食温热的饮食习惯。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青铜温鼎和青铜染炉,堪称汉代版的“养生神器”。这件铜鼎,不仅能“咕嘟咕嘟”炖着板栗等食材暖身,配套使用的青铜染炉更是把“热食自由”玩出新花样。汉代人席地分餐,每人面前放一个青铜染炉,装着调料的耳杯往炉上一搁,食材和调料都能保温,宴饮时一人一套,随吃随“染”,讲究一个“入口即暖”。

  而鎏金青铜博山炉则表明,汉朝贵族或许已掌握“嗅觉疗愈” 的情绪养生之道。博山炉里,燃烧的不只是香料,更是一种“外调环境、内养心神”的智慧。通过嗅觉唤醒感官愉悦,借香气构建情绪缓冲带,让身体在放松中自我修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表示:“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形象地展现了汉朝贵族的养生理念。从中药炮制到情志调节,从饮食养生到嗅觉疗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这些养生方式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护。同时,我们能看到古今养生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饮食温度的重视、通过文化活动调节情绪等,这说明养生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