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街区:近者悦,远者来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魏坡(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教师)

  近年来,不少旅游休闲街区变为热门景点,逐渐成为城市文旅的新名片。

  旅游本质上是空间消费,不同的旅游行为需要不同的空间载体。观光依托景区,度假依托度假区,休闲旅游则主要集中在街区。我国街区数量庞大,具备一定规模的步行街或商业街超过2100条,历史文化街区逾1200片。其中,有着休闲旅游功能的街区也有一定的规模。自2022年起,文化和旅游部等已评定四批20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包括生态型、文化型、历史型、复古型和科技型等。

  按照《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定义,旅游休闲街区是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旅游休闲街区不是单纯的商业街,也有别于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历史文化街区,它是城市文化与肌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各地发展文旅,普遍以“景城相融、主客共享、近悦远来”作为目标。近悦远来(近者悦,远者来)强调先让本地群众实现“悦”的享受,进而吸引外来游客。旅游休闲街区似乎天然具备近悦远来的特质,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

  首先,“本地人常来”构成了旅游休闲街区的基本盘。旅游休闲街区融合传统民居、地道老店和各种新兴业态,其实是给市民提供了熟悉又新颖的慢生活空间。例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太平街,保存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街巷格局和风貌特色,有着“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史”的美誉。街区拥有店铺数量411家,集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体育、节庆活动等多种业态。年接待游客量超3000万人次,其中很多是本市市民。他们乐于携家人在此休闲,又欣然分享给外来客人。

  其次,“外地人必来”为旅游休闲街区拓展了发展空间。文旅发展的长远目标还是吸引外地游客的自发打卡。因此旅游休闲街区必须是一个城市或者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地标”。以大唐不夜城为例,这条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凭借新场景新体验等,已经成为西安市的地标性景区。在这里,唐代历史元素融入街区肌理:李白诗句投影在石板路上,与游客脚下的光影互动;街头艺人化身唐代仕女、西域客商,用生活化的演绎重现“长安百万家”的繁华,可看、可感、可互动的场景,成为承载西安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符号。

  旅游休闲街区的日渐火爆与城市旅游需求的变化密不可分。当前,游客前往一个城市,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是希望融入当地,感受市井气息,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相较于封闭管理的景区,旅游休闲街区是开放的空间,城市生活本身成了景观。在多种新业态支撑下,实际上形成了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的城市生活场域。游客在此游逛、购物、就餐、社交等,获得松弛而真实的城市生活体验。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阶段,旅游休闲街区的创新发展势必要与城市更新保持同步。

  过去,“打造式”城市更新盛行,通过集中力量、系统规划来创建或改造城市,带有强烈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种方式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建设快、视觉效果好,但是有时会破坏街区的内在肌理,尤其外部文化的导入,容易抹平个性化的在地文化。当前,营造式的城市更新正逐渐趋于主流。具体到旅游休闲街区的创新发展上,就是以小尺度和渐进式的方式盘活存量空间、延续历史文脉,并通过业态调整推进文旅消费升级。

  以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金龙岗青年艺术街区为例,随处可见的涂鸦墙绘,遍布各处的台地景观、艺术花箱等,使得烟火气与青春气在此融合。而在街区改造过程中,当地始终坚持“不拆一间房、不砍一棵树、不推倒一面墙、不迁走一户居民”,高度尊重老街巷和社区原有风貌,摒弃原址拆除重建的方式,以较低成本实现点石成金的蝶变,链接起老城区与新游客的双向奔赴。无独有偶,在河南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原本锈迹斑斑的废弃厂房如今汇聚了多种时尚业态,已成为青年力爆棚的潮玩地。在这里,老物是宝。街区注重活化利用,变“老建筑”为“新地标”: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大跨度双曲拱建筑,被改造为穹庐艺术中心,置身其中仍能闻到砖缝中的肥皂香气;一整条肥皂生产线设备原车间,被改造为郑州记忆历史文化馆,人们可以真实触摸当时生产线的设备。还有储存皂基油脂的大钢罐变身摇滚舞台,洗衣粉储料缸被改造为“天地玄黄”水幕,远远望去,街区实景比特效还震撼。

  当前,场景化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休闲街区的共识和方向。街区场景化是通过创意手法,把人、事件、空间和时间等不同的跨界元素重组,形成具有沉浸感、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场域和情境。让游客走进街区便能感受到并沉浸其中。例如,在重庆龙门浩老街,“文化四态”呈现出不同的场景。文态上,18栋历史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结合全息投影、互动沙盘等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记忆馆·里外巷子”中重现开埠传奇与巴渝民俗;业态上,构建“高雅艺术+市井烟火”的复合生态,引入特色餐饮、书院、书店和艺术馆等,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形态上,依山就势,保留青石甬道和青砖黛瓦,将吊脚楼纹样、川江号子元素融入建筑细节,使每一个空间都成为文化意象的生动表达;神态上,19本“漫步龙门浩”系列丛书勾勒老街变迁,川江号子非遗展演和沉浸式戏剧演出传递重庆精神,街区成了“可阅读的文学空间”。

  目前,旅游休闲街区创新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过去令人困扰的“千街一面”同质化问题需要引以为戒。事实上,营造式的城市更新有利于保留街区的在地文化和原有特色元素,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尴尬。以青岛大鲍岛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为例,它的里院(融合中外建筑风格的合院式集合住宅)文化不可复制,该地重点保护修缮里院,并系统梳理里院历史,使得里院文化成为街区的文化标识。此举有利于街区形成人无我有、特色鲜明的文化IP,进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然,旅游休闲街区不是一次性打造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态”。“首店经济”到快闪业态,主题轮换到空间改造,唯有动态更新调整,才能让人们保持新鲜感,愿意常来。成功的街区,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回应时代与人的新需求。此外,随着街区人流量的增大,主客共享可能会出现矛盾:游客希望街区闹起来,亮起来,而当地居民则希望暗下来,静下来。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值得进一步思考。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3日 13版)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