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推进 久久为功 之江大地文物工作结硕果
发布时间:2025-08-13

厚植文化情怀,擘画宏伟蓝图。

2005年7月28日至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系统完备,坚持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文化建设工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20年,接力推进,久久为功,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文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体系化格局 筑牢保护屏障

浙江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70余处。此外,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核实,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已超75000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大运河杭州-塘栖段

文物保护制度先行。2006年《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1年《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等30余部地方性法规覆盖廊桥、城墙、窑址等各个类型的文物保护,浙江通过系统性立法填补监管空白,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多层级法治体系,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同时,浙江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协调机制、文化遗产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新机制建立,21家省级相关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职责通过省委编办文件得以明确。建立文物违法行为“处罚、整改、问责、建制”闭环管理模式,实施平安智慧工程,建立文物安全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监管模式。在文化保护工程的引领下,浙江文物保护工作从“单体抢救”迈向“全域协同”的系统性保护,逐步构建形成了体系化格局。

相比于2005年,浙江全省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23年,浙江实现了各市、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全覆盖。2022年以来,浙江大学等增设了考古学本科专业,台州学院等高校增设了古建筑保护相关专业,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

持续探索 点亮文明坐标

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上山遗址、“河姆渡之祖”井头山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文物大省,浙江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持续丰富着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

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出土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400多件。

井头山遗址作为中国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是中国海洋文化探源的一次重大发现。井头山遗址发掘过程中还因地制宜地把钢结构基坑成功运用于考古发掘区围护,为国内外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示范意义。

宋元温州港的景象是怎样的?2021年发掘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集城市、港口、航道航标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真实再现了宋元时期温州港的繁荣景象。

朔门古港遗址是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

作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下汤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确立和完善了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序列,并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普遍不明晰的学术背景下,下汤遗址为研究早期农业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样本。

近年来,浙江考古还在历史时期方面弥补了区域文明发展链环。绍兴稽中遗址发现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汉代“会稽郡壁”铭文砖,首次确认勾践建都会稽的地理位置。湖州吴兴三湾窑址群发现东汉至三国龙窑,揭示原始瓷向成熟青瓷转变的关键环节,确立浙江“瓷之源”地位。浙江上山文化遗址总数增至24处,上山遗址水稻田起源最新重大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发布。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入选新修订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今年年初,《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实施方案(2025-2030年)》印发,明确了未来6年浙江文物事业的四个发展目标: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浙江标识、建成一家国家重点考古机构、取得一批浙江考古标志性成果、构建一个浙江考古国际传播体系。

2024年,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一期)在良渚落成,并挂牌成立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

根据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管理要求,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配置考古标本存放、保护修复、分析检测、微环境控制、数据存储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为考古研究、标本保存保管、展示使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在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浙江制定实施《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实现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省域全覆盖,累计完成考古前置调查勘探项目15449项,完成1855项“千项万亿”重大建设项目的文物服务保障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支持,指导推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改扩建工程等936项重大项目通过审批,文物工作服务保障重大建设工作成效突出。

文化惠民 为美好生活赋能

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观众无需远涉千里,即可通过近日开放的“相无古今——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展,置身于壮丽石窟群中,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 

2023年开馆的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3万多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具有丰富的展览体系:15个陈列展览,从思想高度、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三个层次,构建了“159”展览体系,即1个通史基本陈列、5个浙江文化专题陈列、9个功能拓展和体验陈列。展厅的多样化和全面的导览系统,可以让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展馆、展览。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浙东运河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一大批重要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备案博物馆达451家,形成了以省级馆为龙头引领,设区市公共博物馆全覆盖、县县有公共博物馆的布局体系。

乡村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在打通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最后一公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已累计建成乡村博物馆926家。通过整理、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富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留存下来,乡村博物馆已成为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的重要载体。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博物馆办馆质量也明显提升。

随着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的持续实施,浙江已累计推出省级以上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200多个。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为主抓手,激发博物馆领域改革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博物馆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有效整合省内博物馆藏品、展览、活动等资源,提升各馆展览策划和活动组织能力。以区域博物馆联盟为纽带,建立互助共赢机制,打通馆际交流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办馆质量。

创新表达 古老文化历久弥新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类别入选的湖泊类遗产。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浙江作为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省份之一,推动活态运河保护理念获国际认可。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其水利工程规模为同期世界之最,填补全球早期文明遗址空白。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其保护管理实践受到国际国内业界高度评价,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荣誉证书》、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国际奖提名。

总长约110千米的大运河(杭州段),共涉及5段遗产河道、6个遗产点,遗产点段数量位居沿岸城市前列。浙江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指导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大运河保护实践。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7—2030)》《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价实施办法》《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陆续出台,让大运河保护有章可循。

得益于大运河综合的、系统的治理和保护,水净河清成为现实,运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

2023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三个吉祥物之一的“宸宸”,代表了世界遗产大运河,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也正是京杭大运河千年历史与文脉、保护与传承的见证。

浙江大力完善运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城市书房,建成健身苑点、百姓健身房、建设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丰富运河沿岸人文景观,推动文化遗产体验式展现,打造大运河知名的文化体验区和文化展示区,让古老大运河在现代表达中历久弥新。

余杭良渚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示范区聚焦良渚遗址,实施大学习、大考古、大保护、大科技、大展示、大产业、大共享等7大行动,在大遗址保护管理制度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科技赋能、文物价值社会转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经验推广,努力打造成为文物保护标杆地、中华文明标识地、共同富裕示范地。

今年7月,杭州推出2025年“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系列活动,通过学术研究、对话交流、研学教育、展览展示、文旅推介、科技体验、公众互动等多项主题内容,面向大众普及宣传良渚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和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重要成果,进一步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和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营造了浓厚氛围。

微博
微信
微信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单位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红谷大厦A座11楼

联系电话:0791-83838278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旅游咨询电话:0791-83081000